學術交流
源于自然 融入環境
—德國沙芬堡醫院印象
引 言
炎熱的七月,我們隨中國建筑師代表團遠赴德國,歷時半個月 ,考察當地醫療建筑,并與德國建筑師進行了學術交流,收獲不少,同時也避開了國內近40℃的酷暑高溫。整個行程中參觀了十一所醫院,過程有粗有精,既看到了中德醫療建筑現狀的差異,也引發我們思考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做為參觀的第一站——沙芬堡醫院,是我們重點考察的項目之一。帶著初到異國的好奇和興奮,我們對這所很有特色的醫院, ,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德國建筑師的一些設計構思和理念,使我們很受啟發。
項目介紹
沙芬堡醫院所在地沙芬堡,屬德國中部,距離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60公里,位于風景區內,主要為沙芬堡市區及郊區服務,近700床,總建筑面積51050m2。該項目的設計是通過八家事務所參加的國際招標確定。其中一半建筑師選擇了高層方案,另一半選擇了多層方案。中標的為多層集中式方案。
●縮小體量,融入環境
在環境優美的風景區中,設計一個全新的醫院,如何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設計之初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項目中,建筑師選擇了尊重環境,利用地形,化整為零的辦法。通過縮小體量,使新建成為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過分強調自己。從醫院主入口方向看,醫院體量很小,不象一個700床位,5萬平方米的綜合醫療建筑,正是這種謙遜的態度,使整組建筑較好地融入到青山綠樹之中。
●利用高差,組織交通
建筑師在醫院的交通組織上,巧妙地利用高差,而不是人為地整平地形。將主要垂直交通置于平面中心,從入口處由高到低到達各層,按醫療功能的特點和彼此之間聯系規律布置各種功能,使各流線便捷有序,同時節約投資。這種構思既大膽,又合理。
●結合地形,合理朝向
在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上,建筑師不是簡單地化整為零將建筑融入環境,還充分利用環境地形的特點,為建筑服務。他們在地形較低的地方布置4個病房的分支、成放射狀面對基地外的綠地,使病人充分享受優美的環境,有利于康復。
●以人為本,節能舒適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在沙芬堡醫院設計的各個方面,從整個布局到建筑設計的細部,都反映出建筑師對人的重視。
(1)便捷流線
對醫療建筑內的各種人流,物流,按便捷、高效的原則進行設計,體現了對病人生命的珍視和醫護人員勞動的尊重。
●急救流線
急救車輛直接進入急救中心,便于搶救,也可通過垂直交通到達手術室。
●物流
后勤物資車輛直接到達底層后勤供應部門,通過垂直交通送達各醫療部門,污物通過垂直交通送到底層供應室,或重復利用,或直接運走。
(2)節能舒適的環境設計
在醫院內部,除少數職能科室如手術室等有中央空調外,主要診室、病房等均為自然通風、采光,冬季采暖。夏季沒有空調,這跟德國適宜的氣候也有一定的關系。建筑內部走廊盡端一般均對外開窗,護理單元盡端還放大,設病人休息區,可憑窗遠眺,使整個建筑不光房間內自然通風、采光,走廊、大廳等公共空間,也明亮,通透。既給病人一個好心情,也改善了空氣質量,有利身體健康。
(3)空內外綠化
將綠化引入室內,門廳、共享大廳周圍、餐廳等公共場所都進入了綠化布置,同時在屋面,內院等也進行了綠化,與周邊的綠地互相呼應,內外交融,使人不知不覺中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德國現代醫療建筑設計的啟示
(1)綜合性建筑多
門診、醫技、病房、供應等功能綜合在一起的建筑多,單一功能的建筑少。綜合樓的優點是各種醫療資源共享,流線短,各部分聯系方便,尤其方便病人。如急診—檢查、急診—手術、門診—醫技、病房—醫技以及供應—門診、供應—病房等。這些都符合醫療規律,體現了對時間、效率的重視。
當然將各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帶來流線多、功能復雜的問題。水平及垂直交通的設置、病人在復雜建筑中如何視別各科室,以及各出入口如何處理,都是需要解決好的。由于國情不同,德國醫院的門診量少 、床位數少,因此多采用一個主入口,通過“醫院主街”的形式連接各部分的形式。這種模式交通明確,易識別。但在國內縣及縣以上醫院由于門診量大,探視人員多,門診、病房、兒科等出入口需單獨設置,且各部分的垂直交通也應分開考慮,不宜共用。
(2)節能生態的設計理念
節能生態體現對自然環境的科學有效利用上。德國新建醫院主要用房均自然通風采光,極少中央空調;平面布局單廊多、復廊少。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改被動地利用自然的光線、空氣改為科學利用,通過計算機控制,將室外環境對室內的影響控制在有益的范圍內,如使用各種自動遮陽,雙層幕墻等,這些都反映了德國建筑技術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我們新建醫院設計的中還有不調查研究,科學分析就大上中央空調,大搞集中式復廊布局,以及普通玻璃幕墻的大量使用等不合理、不科學的現象,這都有待于提高建筑師及社會各界生態節能意識的提高,還要依靠建筑技術的進步和決策的科學化。
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楊曙光 錢寧亞
2005.8.17
友情鏈接 FRIENDSHIP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