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設計思考
歷史文化街區中的醫院建筑設計制約因素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設計思考
賈敬龍(1964。12-),男,山東濟南人,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 二級注冊建筑師
蔣龍(1979。05-)男,山東濟南人,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建筑師
孫菲(1978。12-)女,山東濟南人,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建筑師
摘要/本文通過對常熟歷史文化街區內醫院建筑創作制約因素的解讀,闡明了在特定環境下醫院建筑創作的思路,對策及處理手法,體會到了歷史文化街區中追求與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續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從總圖及建筑單體兩個層面闡述了人性化設計的理念及處理手法,揭示了人性化設計是醫院建筑設計中永恒的主題。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 綜合病房樓 人性化思考 功能模塊
城市肌理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位于常熟市老城區(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占地5.2萬m2,總建筑面積10萬m2,醫院內有清朝兩代帝師翁同和的私家園林——“之園”,其風景優美,典雅別致。園中有池,池中有島,古樹名木眾多,樹齡最高的已有200多年,園內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神韻。(見圖一)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江蘇省首批二級甲等醫院,具有較雄厚的醫療技術實力和先進的醫療設備,即使在全國縣級醫院中業績也名列前茅,2006年受甲方委托,由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承擔常熟一院綜合病房樓工程的設計工作。綜合病房樓集診療、住院療養于一體,主要功能:住出院辦公、探視大廳、醫技用房、標準層護理單元(病房)、潔凈中心手術室、重癥監護(ICU)、潔凈中心配藥、中心消毒供應室等,功能及流線極為復雜。由于醫院位于常熟老城區,規劃設計條件限制較嚴。其中建筑限高;與“之園”的景觀協調;與傳統歷史街區風貌協調;綜合病房樓功能的復雜性,都給設計增加了難度,針對以上幾方面,談談常熟一院綜合病房樓的設計體會。
一、歷史文化街區對綜合病房樓的影響
位于常熟老城區的醫院建筑,其風格應體現南方地區“小橋流水”,“白墻黛瓦”的建筑風格。在總圖設計中將3.6萬m2 病房樓劃整為零,在建筑基地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分三幢(A樓、B樓、C樓)南北向布置,(見圖二圖三)
AB樓為一期工程,C樓為二期。在總平面布局中,采用母題設計手法將A、B、C三樓交錯布置,體現病房樓建筑群的整體韻律和節奏,延續了原有歷史文化街區的肌理特征。在建筑單體上,采用入口灰空間的處理手法,(與門診樓入口設計手法一致)體現南方建筑通透、靈巧的建筑特征。外部造型在滿足歷史文化街區限高的要求下,采用深灰色坡屋頂建筑造型,較好地體現了蘇州地區建筑的特征。(見圖四)
二、虞山風景區與綜合病房樓的關聯
除了歷史文化街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考慮因素,就是虞山。虞山自古就有圣賢與青山相伴的傳統,三千年前仲雍與泰佰讓國奔吳,他死后所葬之山改名為虞山。
虞山位于風景美麗的沙家浜畔,陽澄湖邊,素有“七溪流水貫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譽。虞山最高峰海拔263米,是常熟歷史文化積淀的歷史見證。規劃要求既不要遮擋虞山風景區的美景,起到“引山入城”的規劃構想,同時,又要使虞山成為古城區的背景,兩者相得益彰。(見圖五)
在總體布局及單體設計上,充分考慮以上因素,巧于因借,達到了規劃設計條件的要求。尤其在三元橋上觀看醫院全景,江南風格統一的門診、病房綜合樓在虞山優美的天際輪廓映襯下,更加渾然一體,典雅別致。
三、“之園”對綜合病房樓的影響
一個園林,尤其是精美的南方私家園林位于醫院基地中,擺在設計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在總平面布局中,仔細研究了“之園”園林的品質及邊界特征,尋求建筑布局與原有園林布局的切入點,尤其是名木古樹的保護,空間視覺尺度,建筑色彩的協調等更是重中之重。
古樹的保護:在設計中,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量保護古樹。
建成后主入口前就成功保留了一棵古樹。
空間尺度:由于規劃限高,八層左右的病房樓位于基地中是合適的,從“之園”中均有理想的視點觀賞到新建病房樓。
建筑色彩:色彩的選擇遵守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的有關規定,以白墻黛瓦為基調體現醫院建筑特征。
四、綜合病房樓功能的復雜化
(一)功能組成
本工程為3.6萬m2綜合病房樓,層數為8層,其中四層為設備層,整個病房樓由A、B、C三幢樓組成,AB樓之間設四層裙房,形成病房樓的主體。功能如下:地下一層為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并設六級人防(二等人員掩蔽所)。一層:住出院大廳、婦產科病房、鮮花超市、職工餐廳、DSA、MR、CT等,二層:婦產科病房及產房,三層:手術室、ICU等,四層:(設備層)中心供應室、潔凈中心配藥,五—七層為標準護理單元屋頂設悶頂。(見圖六)
本工程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總用地面積: 52000 m2 總建筑面積: 36000 m2
總床位數: 489 床 手術室間數: 14間
ICU床位數: 17床
(二)各功能模塊的特點:
1、潔凈中心手術室:
①采用潔凈分區的設計理念,區分潔凈與污染區,合理安排各種人流、物流。(見圖七)
②與ICU有方便的交通聯系(二者位于同級別潔凈區域)。
③14間潔凈手術室。分百級、千級、萬級、十萬級等。
④病人流線:通過換床廳進入潔凈中心手術室。利用換床解決潔污分區問題。
⑤醫生流線:醫生通過強制衛生更衣進入潔凈中心手術室。
⑥污物流線:手術后產生的污物由污物電梯送至中心消毒供應室(四層設備層),消毒后送至各病區。
2、ICU部分:
①采用潔污分區的設計思想,合理安排病人及醫生的流線。(見圖八)
②ICU采用中心大廳及單間監護的方式,周圍設醫療附屬用房。
③與潔凈中心手術部具有方便的交通聯系,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同在潔凈區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
3、潔凈中心配藥:
位于設備層內。分營養用藥及青霉素兩部分,設醫生衛生通過,核對區,存放區,發放區,辦公區等,各區遵循潔凈中心配藥的工藝流程,合理布局,成為醫院各功能模塊中的亮點。
4、中心消毒供應室:
位于設備層內。根據中心消毒供應室的工藝流程,分污染區,清潔區及潔凈區。為醫院特別是為手術室提供了符合要求的消毒物品。對提高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醫院設計中人性化設計思考:
在醫院建筑設計中,人性化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病人的關懷,體現在醫院設計中的方方面面,大到總體布局,小到欄桿、扶手,無不與患者息息相關,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探討常熟一院綜合病房樓在人性化設計中的一些體會。
1、總圖設計中人性化設計要素:
(1)使醫院建筑處于一個優美的就醫環境中是對病人最大的人性化關懷。
①基地南側有河流及規劃的城市景觀道路,有充足的日照通風條件,為綜合病房樓提供了良好的城市景觀。
②單體ABC平面東側,在總圖布局中充分考慮了與“之園”的結合,建筑布局采用錯位布局,使病房對“之園”有更大的觀賞面,二者互為借景。
③四層屋頂設觀景平臺可觀賞虞山風景區。
2、建筑單體的人性化思考:
1)適宜的建筑模式尺度為病人的康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病房尺寸:3.9米×7.8米,滿足三床間布局的規范要求,內配衛生間有利于病人使用。
2)單、復廊標準護理單元模式
在標準護理單元的設計中,平面采用單、復廊結合的形式,北側為醫療附屬用房,以醫護人員為主,南側為病房,以病人康復為主,流線的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區,避免了交叉感染,為使用醫院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人性化關懷。(見圖八)
3)標準層設標準病人浴室、開水間、備餐間
在標準層設計中安排病人浴室、開水間、備餐間,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體現了對病人的關懷。
4)護士站的位置
護士站位于標準護理單元的中部,服務距離較短,開間7.8米,南側服務于患者,北側有利于醫務人員的使用且空間開放。(見圖八)
5)無障礙設計
建筑入口采用無障礙入口,在建筑內部設無障礙電梯、殘疾人廁所等。
6)建筑色彩與標識系統
A:室外色彩以南方的“白墻黛瓦”體現蘇州地區江南水鄉的風彩,色調清淡雅致,有助于病人的康復。
B:在建筑內部根據不同病區的特點,采用不同色彩組合。如婦產科病房以暖紅色為主,充滿溫暖;標準病房以淺綠為主,寧靜、安詳。
C:整個醫院的標識系統的設計清晰明了,極大方便了患者的使用,尤其是公共空間的設計,一方面考慮整體內部空間藝術效果,另一方面以方便病人為主旨,每層通過不同色彩的設計,使整個醫院空間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
7)“之園”園林空間的借用
在建筑布局中,為了使“之園” 的風景更好地融入建筑之中,利用病房樓東端交通核轉角處的交通等侯空間,設觀景窗及景觀陽臺,病人可直接觀賞到“之園”的綠化、水景,有利于病員康復。(見圖九,圖十)
通過本工程的設計,深深體會到綜合病房樓的設計,并不是簡單平面功能的排列組合,更多的是對建筑基地中限制因素的解讀,往往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方案,正是由于這些限制因素而引發衍生出來的,本工程正是從歷史文化街區中追求與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續,從“之園”美景中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共生,從與“虞山”的關聯找到了建筑構圖的圖底關系。以上是筆者在常熟一院綜合病房樓設計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友情鏈接 FRIENDSHIP LINK